你的憂鬱不一定是憂鬱症-聊自律神經失調

leon.taipei • 2025 Mar 4

醫師,我的病到底是焦慮、是憂鬱、還是神經失調?

為什麼都在吃抗憂鬱藥物?

你的憂鬱不一定只能是憂鬱症 - 聊自律神經失調

睜開眼睛還是覺得累,很累,累到像是溺水;明明上岸了卻依然法抬起手腳,心裡只想著「再躺一下吧」,然後再睜開眼就過了上班時間。「那就編個理由請假」、「今天先放棄吧」、「乾脆繼續睡吧」、「明天再來忙」,然後昏昏沉沉過了一天。或許感到抱歉、或許覺得有壓力,想盡辦法卻還是沒把自己拼湊起來。這,不一定是憂鬱症,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。

「醫師,我的病到底是焦慮、是憂鬱、還是神經失調?為什麼都在吃抗憂鬱藥物?」。自律神經失調常出現的症狀是心悸、胸悶、焦慮、恐慌及憂鬱傾向。而主流醫療通常是對症下藥來減輕症狀,同時等待身體自行恢復;因此大多給予抗憂鬱藥物。藥物效果有限,也常有副作用;瞭解疾病過程與完整生活史,找出病因才能擬定治療策略,有效解決痛苦。

除了中樞神經和軀體神經系統之外,我們的身體還有一套神經系統叫做「自律神經」。三套神經系統交織而成日常的感覺與運動。自律神經系統顧名思義就是自行管理身體規律的神經系統,可以再分為:交感與副交感神經。在壓力和情緒操控下,主要工作機制分為:「戰或跑」的緊急模式,「日常作息」的安全模式與「凍結」的休眠模式。前面描述的場景很可能是自律神經系統中的「背側迷走神經」啟動了休眠模式:肌肉無力、心跳緩慢、血壓降低、呼吸減緩,血液、養分、氧氣都往心肺集中,是面對無法對抗、逃命無用的毀滅性災難下的神經性反應,也伴隨著無助、漠然、退縮等等情緒。

如果身體進入了「凍結」模式,有可能是自律神經系統發出的訊息,我們採取一些必要的練習,適時、適當地關心自己、照顧自己、感受身體、感知環境,讓自律神經系統覺察安全的訊號、回到舒適圈,轉換到日常作息模式。

如果車子發不動,而各個零件都是正常的,很可能是系統電路的問題;調整系統電路後就能重新啟動。調節自律神經系統,或許可以啟動身體,恢復正常生活;可以試試看以下的練習:

1)有意識的呼吸:利用 冥想/瑜伽/靜坐/吐納 等等正念呼吸方式,感受身體;吸氣的時候專注在胸腹的擴張、空氣的進入,吐氣的時候專注在身體的收縮、氣息的離開。

2)喚醒身體感知:感受心跳與呼吸的頻率、甚至是腸胃的蠕動,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特定部位,從頭到腳依序喚醒。

3)五種感官覺察安全的環境:視覺-搜尋身邊5件物品或顏色、觸覺-撫摸分辨4個不同物件、聽覺-聆聽3種不同聲響、嗅覺-尋找2種聞到的氣味來源、味覺-品嘗1種喜歡的食物。

自律神經系統在生活方式、疾病與疾病治療、壓力與情緒的交互影響下偶有暴走的反應;自律神經失調的一個特徵就是「症狀繁多」,某些症狀與憂鬱症非常類似而難以辨別,當然要交由專業醫療人員進行相關檢測來分辨。建議先找相關醫師,進行相關器官的檢查,例如:心悸胸悶找心臟科、喘不上氣找胸腔科、脹氣腹瀉找腸胃科、焦慮憂鬱找精神科等。檢查若都沒有異常,找神經內科進行自律神經失調相關檢查。

身體的健康是可以鍛鍊的,自律神經的強化與提升也是可以養成的。

作者: leon.taipei 2025 Apr 10
道德經第四十八章: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。無為而無不為。LaHoChi 是這個時代最簡單強效的徒手療愈能量程序
作者: leon.taipei 2025 Mar 9
每一次的療癒,LaHoChi 都會像水一樣流向低窪乾涸,去到該去的地方。沒有主題的限制,就更會是根據此刻當下,給予最適合的能量
作者: leon.taipei 2025 Mar 6
從錯誤中學習得來的,不止是改正了錯誤、回到期待中的正確結果,更學習了是非對錯的界線,以及錯誤後果的承擔。
作者: leon.taipei 2025 Mar 5
學習並看清四種快樂荷爾蒙的威力與實力,了解他們的日常;接下來換我們操控這四位老大,一起工作、互相影響,為我們帶來快樂。
作者: leon.taipei 2025 Feb 26
在每一次用餐前,運用 LaHoChi 表達我們對食物的祝福;將光明、愛與覺知的能量,注入食物當中,蛻變轉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。
作者: leon.taipei 2025 Feb 19
一直把冤親債主當成孤魂野鬼,如何不冤?如何不怨?
作者: leon.taipei 2025 Feb 17
沒有集體意識評判的難能可貴,就沒有所謂的聖人,同時也沒了大盜。那些,都是他們的,有趣的觀點。
作者: leon.taipei 2025 Feb 14
溫柔的自我對話,將我們從面具之後釋放,解除恐懼與依賴,放下偽裝和壓抑,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搭建橋樑,活出自我。
作者: leon.taipei 2025 Feb 11
以書寫感恩日記的方式來自我對話、完成溝通、接納當下、療癒自己;每天花一點時間讓自己活得更感恩、能創造更多的滿足與快樂。
作者: leon.taipei 2025 Feb 8
養成習慣,每天為自己充電,是最好的身心健康保養。不是等到完全沒電再來充電,才不會引發永久故障。
更多文章